“官赖”关系盘根错节成地方清欠硬骨头
“官赖”关系盘根错节成地方清欠硬骨头
2013-10-19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admin为清理公职人员的不良贷款,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掀起过“清欠风暴”。但是,由于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撑,制裁方式相对软弱乏力,不少地方的公职“老赖”仍然岿然不动。银行催款通知、名单公示等手段,对那些在当地关系早已盘根错节的“官赖们”来说压根不算什么
□法制网记者阮占江
通讯员李艳袁硕望
国家公职人员久拖银行贷款不还,俗称“官赖”。近年来,湖南省岳阳临湘市先后出台相关通知和规定,并由多部门联动集中清理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联社贷款,但一些公职“老赖”依然岿然不动,成为“硬骨头”。
如何才能迎难而上,在勇于向“官赖”开刀、敢于同“官赖”较真的同时,最终让“官赖”减少乃至销声匿迹,成为考验地方政府尤其是政法机关的一道难题。
“信贷黄牌是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亮起的警示灯,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法院通过主动提前介入银行机构的清收活动,开通审执快捷通道,用足用好法律手段,与‘官赖们’较较真,硬碰硬。”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临湘市采访时,该市法院院长朱开颜介绍说,自2012年起,该院已连续两年实现涉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案件执行“零积案”。截至今年9月,该院共受理此类案件204件,已审、执结204件,为银企机构挽回损失1000余万元。
追“官赖”: 路漫漫其修远兮
岳阳临湘市素有“湘北门户”之称,襟长江控湘北而引鄂南,历来便是人、财、物、信息的交汇地。然而,蓬勃强劲的城市发展,近年来却在金融生态、信贷投资上遭遇了急刹车。
2011年,临湘市邮政储蓄在长塘地区形成不良贷款,被上级部门给出黄牌警告,致使该地区银行信贷业务全面停止。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其他五大银企机构也有不少不良贷款,临湘市一度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金融诚信缺失让银企机构谈虎色变。这样的情形一度几乎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而“官赖”在其中充当了甚不光彩的角色。
“根据2009年4月的初次统计,全市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机构贷款和信用卡恶意透支就达2145.7万元,涉及人员815人,由于绝大多数款项年代久远,又未能进入司法程序,很难收回。”据临湘市金融证券办负责人张宏伟介绍,这些长期拖欠银行贷款逾期不还的公职人员在这个小城里关系盘根错节,往年催款的通知书常常还没发出去就被压了下来,近几年信用社下了狠心,年年催,月月要,还在报纸上公布名单要求还款,但是依然有不少公职人员凭借手中的权力,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赖账,对政府每年组织的清收工作置若罔闻。
“很多情况下,这些欠钱的人比讨钱的更‘硬气’,‘站着放债,跪着收钱’,成了信用社清收人员的真实写照。”对此,参与其中的人纷纷感叹:追“官赖”,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揭面纱: “官赖”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注意到,为清理公职人员的不良贷款,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掀起过“清欠风暴”。但是,由于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撑,制裁方式相对软弱乏力,不少地方的公职“老赖”仍然岿然不动。
“当时清欠主要以银行为主体,催款通知、名单公示等手段对那些在当地关系早已盘根错节的‘官赖们’来说压根不算什么。”对此,临湘市法院民二庭庭长邓曙龙分析认为,当时很大部分贷款是当年私贷公用,新官不理旧账,银行机构难以追回;还有部分是公职人员出面担保,原借款人销声匿迹,担保人缺乏还款意识;甚至有些借款是被公职人员私下挥霍了,现在根本无力偿还。综合之下,清欠成效总是不大理想。
中国人民银行临湘市支行负责清欠的张叙清介绍说,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一些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因兴修水利、教育双基达标、垫付税费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不足,便向公职人员分摊任务,干部们手头没钱,便到信用社来借。
该市某镇一名党委副书记在某村挂点,为了垫付税费上缴,在要求村干部每人垫付1万元的情况下,自己从信用社(当时叫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35000元用于上缴,最终借款落到自己头上。由于私贷公用,“新官不理旧账”,贷款一直未还,单位只认账不愿还,立据人早已调离原单位,也因没有使用资金而不愿意还贷,在清欠办清欠时这位书记自己贴钱还了15000元,还有3万元欠款在信用社长期挂账悬空。
“这一部分贷款尚有情理可陈,而另一部分不良贷款则显得毫无道理。”2012年,临湘市法院法官刘元美在承办此类案件时发现,公职人员一般在地方上朋友多,有能耐,大多能呼风唤雨,替亲戚朋友贷款的不乏其人。因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没有使用,故而不少人也认账不认还。
“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后,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刘元美告诉记者,这一部分划转的借款中借款人大多为国家工作人员,90%以上的借款都难以收回。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小额贷款和扶助中小企业政策的出台与推行,发展产业或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资金缺乏,借款也就成了取得第一笔创业资金的快捷方式,部分公职人员或自己投资或为亲戚朋友们借款,与此同时,大量到期拒不偿还或无力偿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资金回笼困难,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欠款的又一重要原因。”刘元美介绍说,更有甚者,还有少数公职人员炒股,购买“地下六合彩”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卖了房子、离了婚、借了票子,欠款严重,一时无法偿还,就利用自己公职人员的影响力到信用社借钱,造成血本无归。
据介绍,该市就有多名副局长因买“地下六合彩”而债台高筑,最后只能抛妻弃子,丢了“乌纱帽”和工作,到外地躲债去了,欠银行的贷款也就一时半会儿还不上了。
“此类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的形成时间以1980年至2000年时间段最为集中,这段时间正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频繁之际,制度不严谨,程序不规范,造成监管放松,给一些信用缺失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该院民三庭庭长张彬表示。
硬碰硬: 狙击“官赖”要啃硬骨头
记者了解到,由临湘市纪委“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欠办公室”牵头,当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理行动”。经过政府和纪委“停职、停岗、停薪”等重重打击后,一批硬得啃也啃不动的“骨头”陆续进入了法院。
“有些人吓不怕,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赖着不还。有些人早些年就停薪留职,不知去向。还有些人认定在小城里头彼此都是‘熟’的人面,‘铁’的饭碗,逃避清收是拖延、搪塞、躲避无所不用,这些赖皮行为在公职人员之中和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就是要以最强硬的态度,最强势的方法,最强大的力道,啃啃这些硬骨头。”在全市“清理工作”会上,临湘市法院院长朱开颜表示。
据介绍,今年来,临湘市法院制定了此类案件“专案专办”审理制度:加大诉前调解,主动与银行清欠小组联系合作,加强法律指导;仔细甄别案情,对触犯法律的国家公职人员及时移送纪检、公安部门,借贷纠纷案件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审理效率;以“少判决、多调解、多和解”为基本原则,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果断采取诉讼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情形严重者坚决予以司法拘留……
“张法官,国庆这几天我考虑清楚了,我接受法院提议的调解方案,愿意偿还欠款。请您现在跟信用社联系,我们马上就去办手续。”10月8日一大清早,当事人老刘便焦急地推开民三庭庭长张彬办公室的门。
1998年,好友因经营的门面资金周转不过来,拜托在某单位工作的老刘出面担保,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后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10万元,后来朋友因破产后债台高筑而避走他乡。2013年,信用社在清理这笔不良贷款时,登门要老刘偿还,他却不以为然。
听闻案件到了法院,老刘便赶紧动用关系,不下二十人跑到承办法官张彬处说情,都被张彬婉转劝回。经多次做工作,老刘仍旧拒不还款且避而不见,张彬只好找到了老刘单位进行沟通。不久,单位便对老刘作出“停职”决定,法院又对老刘的工资、津贴账户进行了保全,同时对其名下的小轿车进行了查封。想不到法院“动了真章”的老刘慌神了,赶紧主动到法院偿还了贷款。
“治理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法官既要敢做‘黑脸包公’,不惧压力、不怕得罪人,又要有颗‘婆婆心’,针对部分案件的特殊性,区别不同情况多做调解工作,理解当事人的难处和苦处,善于揣摩被告人心理,要有心、用心、耐心与恒心‘四心俱备’,才能让案子得到最好的处理。”分管民事审判的副院长杜国伟如此总结。
据悉,2012年仅4至6月,临湘市法院就为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机构追回涉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500多万元;7月份,帮助临湘邮政储蓄银行成功“摘牌”,恢复信贷业务,全市银企重获信贷资格,临湘金融市场再次生机活跃。2013年,临湘市法院共受理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案件80件,调解结案78件,判决2件,兑现款项480万元,兑现率达到96%。
法制网临湘(湖南)10月18日电